你以为你理解了问题,其实你只是被假象骗了。
那天,我信心满满地修改了 pre-commit 钩子的脚本逻辑,自测没问题,立刻执行了 pre-commit run --all-files。
结果,什么都没发生。
我开始怀疑是不是钩子没配置好,是不是路径错了,是不是哪里权限不够……在控制台试了几十次,改了好几次命令,甚至重启了开发环境。
一个小时后,我才意识到问题根本不在脚本。
是我忘了执行 git add。
是 bug 更狡猾,还是你更自信?
开发者最常掉进的陷阱,不是写错代码,而是“看错问题”。
下面这些场景,你是不是也熟?
页面闪烁,以为是 UI 问题,结果是 JS 加载顺序出错;
接口慢,以为是后端性能差,结果是缓存策略没生效;
状态乱跳,以为是框架有坑,结果是生命周期用错了。
你调的是 bug 的表面,真相却藏在你忽略的“根”。
当我太自信,AI 也帮不了我
有次我让 AI 帮我封装一个存储模块,它写得飞快又完美。
但上线后系统崩了。
问题不是代码,而是我在需求里漏了一个条件:要兼容旧数据格式。
于是解析失败,数据污染,用户出错,还得写补丁回滚。
你看,AI 没错,错的是“我以为自己已经想清楚了”。
架构,是为了防止未来的自己踩坑
别以为架构是大公司才需要的。越小的项目,架构越重要。
因为一开始不想清楚,等出问题再修,只会越来越混乱:
模块没拆,改动范围越来越大;
逻辑臃肿,测试一改就出问题;
注释缺失,半年后你自己都看不懂;
数据不兼容,一更新就挂。
技术债,不是技术问题,是认知问题。
Bug 修好了,不代表你赢了
有时候问题“看起来”解决了,但其实只是暂时没爆发。
我见过很多这种情况:代码上线后稳定几个月,直到某个用户上传了老版本数据,系统瞬间崩盘。
你以为系统静悄悄,是“好了”;其实它只是“还没出事”。
文档,不是交差,而是你留给自己的备份
每次我写注释、画架构图、写 debug 日志,都会想:
“这不是给别人看的,是写给未来的我。”
因为你现在很清楚,但三个月后你根本不记得这段逻辑为什么这么写。
文档是你跟“未来出 bug 的自己”的唯一对话方式。
程序员避坑清单(建议收藏)
出现 bug,先验证假设再动手修;
从用户角度复现一次再判断问题;
别急着提需求,让自己先搞懂目标;
写注释,不是“为了别人”,是“为了未来的你”;
别把“没报错”当成“没问题”。
真正可怕的,从来不是 AI,而是人类误判
现在很多人担心 AI 抢饭碗。
但我更担心的是:AI 越聪明,我们越容易盲信它,忽略了真正该自己思考的问题。
不是 AI 把我们带错了,是我们没把方向先定清楚。
所以,下一次当你以为“问题解决了”的时候——
请停下来,问问自己:
“我真的看懂问题的根了吗?”
你有过类似的“误判问题根源”的经历吗?欢迎留言说说,我想看看大家都踩过哪些坑。
富深所配资-配资股票网-股票炒股配资开户-配资账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